珠田鄉(xiāng)中心小學簡介珠田鄉(xiāng)中心小學位于遂川縣城西南方,地處珠田鄉(xiāng)黃唐村七埠橋東側,距縣城約4公里。該校于1990年由珠田、黃唐兩村捐獻土地并集資數萬元共建,校名定為“聯校”。1993年8月中心完小由嶺上遷入“聯校”(今校址)。2003年,更名為“珠田鄉(xiāng)中心小學”。學?,F有教學班20個,學生1034名,教職員工50名。其中大專以上學歷教師37人。校園占地面積12.1畝,校舍建筑面積3423平方米,教學樓4幢,辟有電腦室,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等多個專用教室。近年來,學校行政班子帶領全體教職員工,本著“對學生負責,促教師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確立“礪志勤學、創(chuàng)新進取”的校風,倡導“樂教、善教、嚴教、精教”的教風,培養(yǎng)“勤學、實學、會學、博學”的學風。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校”的管理策略,提出“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促發(fā)展”的辦學思路,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創(chuàng)辦??遁砝佟罚帉憽吨樘镒阋簟沸1窘滩?,創(chuàng)建校園“紅領巾”廣播站,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學校有市級主項課題30個,縣級課題8個,參與教師達3人。教師所撰寫的論文在縣級以上教育刊物發(fā)表已達130篇,學生參加縣級以上競賽等活動獲獎達156人次。教學質量逐年穩(wěn)步上升,“兩基”工作成效顯著。學校先后獲得“市星級學校”、“市花園式學校”、“市教職工之家”、“市、縣青年文明號”、“縣文明單位”、“縣先進學校”、“縣課改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仨鴼v史,促人奮進,展望未來,任重道遠,在全面建設文明、和諧社會的今天,珠田鄉(xiāng)中心小學正朝著校風優(yōu)良,教風嚴謹,學風扎實,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農村示范性學校目標闊步邁進。
東固八一希望小學地處曾被陳毅元帥譽為“東井岡”,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軍長黃公略同志犧牲所在地——東固山,它是國家計劃委員會以老紅軍的名義,專項撥款于1997年8月1日建成;1999年江澤民總書記為學校親筆題詞“八一希望小學”。 學校的前身是東固小學,成立于清朝光緒戌子年(1888年),當時稱“澗東書院”,1923年改為東固平民小學,1931年改為東固列寧小學,1935年改為東固國民中心小學,建國后改為東固小學,1981年定名為東固中心小學。 學校歷史悠久,是一所富有革命傳統(tǒng)的學校。大革命時期,曾培育了一大批文武人才:有畢生追隨孫中山滅清倒袁的點炮將軍歐陽豪,有曾留學日本,官居國民政府立法委的劉紀,贛北師管區(qū)司令員、國大代表中將唐三山等許多國民黨高官要員,更有賴經邦、曾炳春、劉經化、汪云從、汪安國、高克念、胡海、汪耀蒽、溫華桂、李貽楠、劉世湘、黎有璋、潘友宏、石堅、劉奇文等一大批以東固為中心的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者。 解放后,學校發(fā)展迅速,教育、教學都取得了顯著成績。校友中有副省級領導干部闕貴善,有大學校長,教授彭中鎮(zhèn)等一大批國家棟梁之材。 學?,F有教師30人,教學班13個,學生634人。師資力量雄厚,有全國優(yōu)秀教師一個;省、地優(yōu)秀輔導員3人;小學高級教師7人;小學一級教師11人。 學校占地總面積7135平方米,建筑面積1931平方米,有兩棟教學大樓,一棟教工宿舍,校園綠樹成蔭,環(huán)境清新、優(yōu)雅。 學校本著“德育為首、教學為主、全面發(fā)展”、的辦學宗旨,形成了“愛國為民、團結守紀”的校風;“嚴謹務實、創(chuàng)新奉獻”的教風,以及“勤奮好學、多思多問”的學風。 在教學改革上,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特長為重點,力求讓學生獲得全面、主動的發(fā)展。學校成立了鼓號隊、腰鼓隊、迎賓隊、體育隊、二胡、笛子、書畫、采訪、舞蹈等興趣小組。學校教學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有實驗室、資料室、圖書室、隊活動室、紅領巾廣播室。學校注重革命傳統(tǒng)教育,充分利用東固革命老區(qū)豐富的教育資源,把革命傳統(tǒng)教育列為以“德”育人的重要課題。如:組織隊員祭掃烈士塔,參觀第二次反“圍剿”陳列館,瞻仰毛澤東舊居和公略亭等。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學校曾被評為“江西省先進集體”,少先隊大隊部連續(xù)兩年獲“省優(yōu)秀大隊”稱號,學校的“小白鴿”假日采訪小隊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假日小隊”。1987年學校“東井岡小天鵝文學社”有3名學生分別榮獲全國小學生作文大賽一等獎、江西省《小星星》作文比賽二等獎、華東六省一市作文競賽三等獎;1998年學校被吉安地區(qū)教委,共青團吉安地委定為團隊工作“示范學校”;2000年4月,有6位教師分別獲得第三屆全國語文教師范文寫作比賽二、三等獎。 東固八一希望小學將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進一步創(chuàng)造辦學條件,完善教學設施,發(fā)展老區(qū)教育事業(yè),為國家輸送更多的人才。 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光臨指導,共同辦學!
富田鄉(xiāng)文山小學始創(chuàng)于1935年,1941年更名為“文山一小”,校址在王家村“逸樂堂”。由于歷史原因,1951年改名“富田小學”。直至1989年,成千上萬名學生先后擠在那陰暗潮濕的王家祠堂里度過小學階段學習時間,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隨著改革開放,“科教興國”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各地,富田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也同全國各地一樣,得到了政府的重視,人民的支持,為擺脫“祠堂學校”。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1989年開始動工興建新校舍。由于資金匱缺,建筑單位只包工不包料,使校建進展緩慢,最后幾乎停建。 正當“久旱盼甘霖”的時候,廣東番禺文山正氣堂文氏宗親于1990年元月15日,首先親臨我校,見此情景,慷慨損資4900元人民幣,使第一期校建工程順利竣工。1990年3月才勉強搬遷,從而擺脫了“祠堂學校”的困境。 1992年,香港和廣東的文氏宗親陸續(xù)親臨我校,看到只有三幢平房,12間教室,一幢教工宿舍這樣間陋的校園后,又紛紛解囊,這一年共捐款63580元人民幣,222000港元,100美元,其中有全國政協委員文強先生,美籍華人、前美國總統(tǒng)中文秘書、中美建交功臣文龍先生等,他們在學校參觀、講話后還題詞、贈書和損了款。 文氏宗親積極要求“為紀念文信國公文天祥,為國為民,發(fā)揚光榮傳統(tǒng),弘揚愛國民族英雄的精神”,恢復“文山小學”校名。經縣政府批準,1992年4月開始將“富田小學”更名為“文山小學”。此后,鄉(xiāng)政府為完善文山小學校園建設,先后撥款,加上文氏宗親捐款,建起了校門、圍墻,為文信國公文天祥塑了像。 1994年,又有香港新界文氏宗親到我校捐款20000港元。 1996年,廣東各地文氏宗親又捐款22500港元,12000元人民幣。 1998年11月,廣東各地文氏宗親又一次捐款3100港元,22900元人民幣。 由于教學設施的日益完善,教育教學質量也不斷提高。近年來,受國家表彰的學生4人次,受國家表彰的教師一人次,受省、地表彰的教師三人次,學校大隊被團中央授為“全國紅旗大隊”,教學成績名列全縣前茅,學校管理得到加強,被評為縣“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校建先進單位”、“青年文明號”“雙文明窗口單位”……教學設備也按縣一類學校裝備了圖書、電教實驗儀器、音、體、美器材,為富田鄉(xiāng)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奠定了基礎。
廣豐縣永豐鎮(zhèn)商城小學位于江西省上饒市,主要負責實施小學義務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發(fā)展。 學校在致力于建立健全多項管理規(guī)章制度,保障學校教育教學等各項工作規(guī)范有序高效運作的同時,立足于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全面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工作目標,通過大力加強教師職業(yè)道德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和對教師管理隊伍情感管理以及對學生進行養(yǎng)成教育,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工作和學習氛圍,有效地激發(fā)了大家積極工作的內在動力,使全校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工作責任心,以及教學常規(guī)的實施有了一個明顯的提升,一支重責任、講奉獻、有干勁、肯鉆研的教師隊伍正在我校形成。在學生教育方面,學校一直能自覺地按照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開展教育工作。即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專長。 學校以優(yōu)美的教育環(huán)境、科學的管理、卓有成效教育教學受到了廣大家長、社會各界和上級的一致好評。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小程序
APP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