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10-24 09:18 中國教師資格網(wǎng) [您的教師考試網(wǎng)]
攻擊性行為時3—6歲左右的常見特點,在教師資格考試中,這一部分的內容經(jīng)常會在選擇題及案例分析題中出現(xiàn),會描述一位幼兒打其他幼兒,考查我們攻擊性行為的特點及原因,今天就讓我們通過本文來深度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攻擊性行為。
幼兒出現(xiàn)打人、踢人、咬人等行為,都屬于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一般是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時,幼兒出現(xiàn)的身體上的進攻,言語上的攻擊等侵犯性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打,踢,咬,大聲叫嚷,罵人,搶東西等。
早期分類中,廣泛認可的是分為工具性攻擊,和敵意性攻擊。工具性攻擊指的孩子為了獲得某個物品所做出搶奪、推搡等動作,這類攻擊本身指向于一個主要目標或某一物品的獲取。敵意性攻擊則是以人為指向目的,目的在于擊打、傷害他人,如嘲笑、毆打等。
新的分類是反應型攻擊和主動型攻擊。反應型攻擊性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憤怒或發(fā)脾氣,失去控制,表現(xiàn)出高水平的敵意、報復性攻擊。主動型攻擊表現(xiàn)為物品的獲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那么攻擊性行為有什么特點呢?攻擊性行為最大的特點就是目的性,孩子發(fā)生攻擊性行為大多都是有目的的,除了強烈的目的性,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1.幼兒的攻擊性行為頻繁。在游戲、活動過程中經(jīng)常發(fā)生。
2.幼兒更多的是依靠身體上的攻擊,而不是言語的攻擊。
3.從工具性攻擊向敵意性攻擊轉化。小班孩子大多是工具性攻擊,也就是主要為了某一物品,而大班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更多為敵意性攻擊,開始指向人。
4.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著明顯的性別差異。男孩的攻擊性行為發(fā)生的頻率要比女孩多很多。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張欣
上一篇: 教師資格情緒的分類
公眾號
視頻號
小紅書
京ICP備16044424號-2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